洪江区湘华鲮保护成果入选全国十佳案例 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可复制路径
5月22日,2025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活动在黑龙江伊春举行。洪江区“保护湘华鲮取得实质性突破”作为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十佳案例之一,在活动中精彩亮相,成为4个现场展示的地方生物多样性保护典型案例。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推动实施“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生态环境部推出10个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实践成果。这些案例集中展示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为各地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洪江区湘华鲮保护项目凭借其创新性和显著效果成功入选。
湘华鲮俗称“青鱼”,是湖南特有的一种中型野生经济鱼类。受人类活动影响,其野生种群数量曾急剧减少。2006年,湖南省启动湘华鲮抢救性保护工作,科研团队在沅水洪江区段收集野生湘华鲮300余尾,建立“湘华鲮人工保育点”,为这一珍稀物种的保护奠定了基础。
洪江区持续推进湘华鲮物种保护进程,建立湘华鲮人工保育基地与沅水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抢救性保护湘华鲮物种资源。历时十年攻克湘华鲮子一代的人工养殖和亲本培育技术,实现湘华鲮全人工繁育和苗种规模化繁育。自2008年起累计放流苗种超200万尾,同步落实长江十年禁渔政策,恢复沅水本土鱼类资源。通过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排水管网改造及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持续改善栖息地环境质量。
在省生态环境厅的科学指导和全市生态环境系统、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碧水保卫战”取得显著成效,沅水中上游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湘华鲮创造了更适宜的生存环境。2024年,这项历时十八年的保护工作获得省级认可,《十八年守护湘华鲮的故事》被评为“省级生物多样性优秀案例”,并被推荐至生态环境部。
洪江区创新性地将就地保护、人工繁育、增殖放流和水环境综合治理相结合,为湘华鲮构建了全方位的保护体系,不仅使这一珍稀物种得到有效保护,更为我国土著鱼类保护恢复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径。
(陈韬)